什麼是太極拳技擊?說起這個問題來,大概很不容易統一意見。拳擊是一項現代體育競技運動,因為是現代的,表述方式非常清晰,人們對於拳擊知識的來源也就非常清晰;太極拳技擊從來也沒有成為現代競技體育,人們對於太極拳技擊知識的來源也就非常模糊。太極拳技擊知識都是以什麼方式表述的呢?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1)軼聞中的技擊:對於許多愛好者來說,不少人是從太極拳家軼聞中知道太極拳是如何技擊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楊氏太極拳家祿禪、班侯、健侯、澄甫等人的軼聞。

    (2)論著中的技擊:在王宗岳、陳長興、武禹襄、李亦畬等一大批太極拳家著作裡面,有許多關於技擊的論述。

    (3)套路中的技擊:太極拳套路每一個動作都有攻防含意,理論上說,都可以作為技擊招法。

    (4)推手中的技擊:推手是在預設狀態下進行的雙人練習,在對方不丟不頂的情況下,進攻的一方突然進行擒拿發放,是太極拳訓練的一個重要方面。

    (5)散打技擊:在互相分開的情況下進行的散手,是真正的實戰技擊。我們討論的內容都是已經公開的東西,太極拳技擊大概還有一些不傳之秘,由於只是在少數人中秘傳,沒有普遍價值,也就不在我們所要討論的範疇。楊氏太極拳影響,筆者曾非常有興趣地多次閱讀過楊氏太極拳家的軼聞故事。祿禪、班侯、健侯父子生活在清未,他們的故事都是如何地擅長散打;澄甫活躍於民國前半期,他的軼聞絕大多數只是在推手中發放的故事。這是個有趣的現象,軼聞故事內容發生的變化說明了什麼呢?從清未到民初是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太極拳在兩個朝代突出的價值大不一樣。太極拳技擊術與社會需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祿禪、班侯、健侯的時代,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太極拳技擊的應用性,說明那個時代人們更需要滿足安全感,太極拳家就盛行散打技擊術的軼聞。澄甫活躍於五·四之後的大都市北京、上海、廣州,現代體育概念已深入人們的生活,太極拳散手技擊也就不再具備普遍性意義了,非散手的推手發放卻使澄甫名滿天下。我們沒有理由懷疑這種功夫在當時為推廣太極拳運動所發揮的巨大作用,遺憾的是,這種在推手姿態中所進行的發放,只是在極少數精於此道的人群中玩兒玩兒,始終也沒有發展成為帶有普遍價值的現代競技體育。這不禁使人懷疑,是否值得窮畢生精力練這樣一種在預設狀態下所實現的發放技術?更何況多數情況下,即使是窮畢生力,多數人仍然掌握不到這種技術哩!

    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用武要言》中表述的技擊,雖然沒有說明具體技術如何,但技擊理念很清晰。我們也沒有理由要求兩個世紀以前的人有現代競技體育意識,正因為傳統的需要,《用武要言》的表述的擊打對像全是你死我活的敵人。且不說現代體育競技不能有絲毫的故意傷害,即使是正當防衛也不能行為過當。在讀這些拳論的時候,現代人只能體會太極拳在那個時代的技擊精神,不能作為體育精神的理論基礎。王宗岳《太極拳論》、《打手歌》等作品裡所說的技擊,主要是指打手、推手中的擒拿發放。王氏長於文學渲染,《打手歌》說牽動四兩撥千斤」和「引進落空合即出」,本來是說打手、推手中的發放。李亦畬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說:「昔人云:『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表面上看,似乎是把「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當成了散手中的技擊,後世許多人想像中的太極拳技擊大多也與這些話有關,其實他說的許多話依然是指推手中的技擊,而不是散手中的技擊。

    武禹襄、李亦畬所寫的《四字密訣》、《撒放密訣》儘管語焉不詳,但肯定是經過實踐的經驗之談,我們沒有理由懷疑這些拳論表述的真實性,然而是散手還是打手?現代人誰還能有這種功夫?即使是有這種功夫,能不能作為現代競技體育,以實戰技擊的形式,在賽場上清晰明白地表述出來?在概念不甚清晰的表述下,論著中的太極拳技擊變得非常神秘,以現代競技體育的標準來看,我們沒有必要過於迷信拳論中的這些內容。太極拳套路中的動作雖然有攻防含意,但這些攻防含意和其它武術套路動作中的攻防含意並沒有根本性區別。理論上雖說是擠按、采肘靠,就其打法來說,仍然只是用手、用足、手足並用三種形式。正如趙堡太極拳諺所云:「手上的串子,腳下的絆子」,套路動作的攻防含意裡,手足並用的情況甚至更多一些,譬如懶扎衣、野馬分鬃、斜飛式之類的打法。套路動作都是一些虛擬的打法,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同一個動作就可以有多種詮釋。對於套路的態度,即使是一個流派,也有兩種不同意見,有的說練拳不練招,有的說既練拳也練招,甚至要反覆練習單式以增強技擊能力。這兩種說法雖然各有其理,但如果沒有大量的實戰訓練,拳和招大概都是紙上談兵而已。可見,套路動作所表述的太極拳技擊,也非常不清晰。推手也可以有兩種情況:一是在不發勁的情況下,「粘連黏隨,不丟不頂」式地循環往復;二是在循環往復中施以發放技巧。在對手意識清楚情況下,一面推手一面突然擒拿發放,這種情況也叫作打手。打手是在預設狀態中實現發放,或拿、或、或摔、或靠等等,是太極拳傳統技擊的主要訓練方法。打手發放往往使被打者不堪其苦,傳說有些太極拳家出手過猛,學生甚至不敢向其求教。現在,除了少數擅長技擊的太極拳家還保留著這樣的訓練方法外,很少有人再去研究了。我們所要思考的問題不在於這種訓練方法是否科學,可懷疑的是在預設狀態下所進行的打手並不是散手,對於現代競技規則制約下的散手技擊來說,不知道這些技巧到底能有多大作用?

    太極拳散手技擊到底是怎樣進行的?就我們所看到的紀錄影片《陳氏太極拳》中,陳小旺與幾個對手演示的散打來看,和別的武術並沒有什麼區別。為了防止傷害,武術中出現了一種非常獨特的訓練方法,俗語稱為「對子」。這種對子也有兩種傾向,一是體育表演性對子,二是實戰技擊性對子。在傳統概念範疇內,把這種通過套路、對子訓練,再達到散手技擊叫作「整學零用」,譬如,八卦掌六十四路散手對子就是這種情況。這種傳統訓練的確有效,練時點到為,戰時如果技法嫻熟、功力深厚,往往能夠克敵制勝。武術散手技擊最終不能在預設狀態下進行,傳統散手技擊是這樣,現代散手競技也是這樣。楊氏太極拳中有表演性對子,大概打手、推手就屬於散手性對子了。老實說,以這種方法訓練散手技擊,並不比以實戰技擊性散手對子更優秀。

    太極拳有技擊性,技擊性是太極拳套路中每一個動作的靈魂,只有符合技擊概念的動作,才是正確的套路動作。失去了技擊性,非但談不上太極拳功夫,也談不上套路動作的造型美。太極拳技擊雖然沒有經過現代競技體育洗禮,實際開展的情況也越來越衰弱,但太極拳技擊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價值。凡是希望通過太極拳養生的人,一定是在技擊中養生,技擊概念對套路動作有許多技術要求,這些技術要求並不意味著就是真正的實戰訓練。符合技擊要求的拳架不止是動作正確,而且造型優美,趣味性高,也可以順利地過渡到推手練習。這樣,所謂在技擊中養生,確切地說,是在技擊「概念」中養生,而不是在實戰技擊中養生。

    凡是研究技擊的太極拳師,當然可以繼續研究傳統技擊方法,在推手中發、擒拿、摔打;也可以繼續以傳統方法練習各種器械,以增加太極拳的發放力量。這樣的太極拳修為同樣可以起到滿足情感的作用,但在概念上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生活的社會環境畢竟已經不是傳統時代了,太極拳技擊已經沒有或甚少有應用性了,即使是體育性價值也和傳統時代大不一樣了。

    盤架子雖然能夠使身靈手快,力量性卻明顯不足;傳統技擊雖然神奇,卻玄遠而不可及。舊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不必要、也不可能再產生傳統的太極拳技擊)大師。筆者以為,太極拳現在的愛好者如果希望掌握一些技擊術,可以綜合傳統武術和現代體育二者的修為概念:(1)繼續傳統地大量盤架子的和推手;(2)根據太極拳技術要求,多一點現代器材的負重練習;(3)有選擇地練一點傳統散手;(4)瞭解一點現代散手;(5)與同好多思考研究一些競技體育下的實戰技擊。盤架子使身法靈活優美,器械負重練習使力量充沛,這樣的修為既含有傳統又超越傳統。在養生中技擊,在技擊中養生,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所向無敵」,卻不失為一種現代體育概念的太極拳修為。

    現代競技體育無所謂養生不養生,為了表達人類的一種精神,即使是有一點傷害,也往往在所不惜。我們之所以說太極拳技擊問題,實在是因為武術、太極拳現代化問題還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太極拳要成為現代體育或現代競技體育,不僅僅是將套路編排成什麼樣,而是應將套路與技擊融為一體。說太極拳技擊現代化問題,實際上也是說武術現代化問題。我們現在雖然還不能確定太極拳現代競技的模樣,但我們依然可以判斷說,這樣的太極拳技擊當然再也不會是傳的,不但不是玄遠的,而且應該是明晰的,甚至是速成的。參與這種競技運動的人除認真盤架子和推手之外,大概還要根據競技規則,有選擇地訓練散手技巧以及力量、速度和抗擊打能力,至於諸多傳統技巧是否還有價值,只有視規則的需要而定了。
文章來源:太極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belTai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